經典著作
「你們的話,是,就說是,不是,就說不是。」-(馬太 5 ﹕ 37 ) 現代有許多著作,教人怎樣講話。可見說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呢!但說話照著一種方法,這是否合理,實在值得思想一下。 本來行動,文字,和言語都是用來表達我們心中的意向的。照理而論,心裏有甚麼意思,口裏就說出來,這就是言語的效用,為什麼還要學呢?如果心中沒有那個意思,為了某種緣故,而說出那一句話,這是甚麼行為?這不是欺騙是甚麼?這是那一種人? 巧言令色鮮矣仁 不要說根據聖經的真理來品評這種人,就是儒家也指出這種人的危險性,聖賢指出巧言者很難算是仁人君子,是相當真確的。 這樣說來,是否一個人不善辭令,便真誠得多?是的,聖賢說﹕「木訥近仁。」許多時候我們不僅在說話上沒有達到聖經所指示的標準,就是離儒家的道德標準仍然很遠哩!這樣說法也許不會太過吧?! 是就說是…… 主耶穌給門徒一條說話的法則﹕「你們的話,是,就說是;不是,就說不是;若再多說,就是從惡裏出來的。」(馬太福音 5 ﹕ 37 )這法則是很簡單的,也是很嚴謹的,並且沒有轉圜的餘地。可是基督徒竟忽略了這說話的規則,他們隨便的和世人並沒有兩樣,在言語上失去了基督徒應有的特色。 主耶穌要我們說話準確,是與非的界線很清楚,一點也不能含混。在說話上不能「差不多」的,所以基督徒的言語是很嚴格的。 所謂嚴格者,其實極其簡單﹕是就說是,不是就說不是,不要多說。除了那該說出來表達事實的話語以外,其他的話語不但是多餘的,且是從惡裏出來的。 你想這些多餘的話是為了甚麼?是不是為了掩飾,誇耀,或是其他的用意?主耶穌的教訓並非過甚其詞的﹕「若再多說,就是從惡裏出來的。」祂在這短短的幾句話裏教導我們﹕該怎樣講話,甚麼是該說的和不該說的。很奇怪,這樣簡單的法則我們竟沒有遵行!原因何在呢? 百分之百的人撒謊 有一次在報上登載一篇驚人的文章,題目很新奇﹕「你是一個撒謊者!」其中最重要的一段是這樣﹕「科學上說﹕『假如你常說真話,你是有病態的。』也許你會驚奇,那你大可不必,根據心理學家的測驗,一百個人中,至少有九十七個是撒謊的,而他們都屬正常的。」不用說,另外的三個就是病態的,被認為是社交上的呆蟲。 在人看來,百分之百的人撒謊似乎是怪論,可是讓我們靜靜想一想,實在是無從否認的古今事實。你看生活在這到處充滿假人假馬的社會中,豈不是「大謊話比小謊話更容易被人相信」?有人還把它奉為處世教條呢! 現在,我們該明白為甚麼不能遵行主耶穌的法則了吧?正因為我們敗壞的天性! 我們接受基督以後,仍受惡天性的纏累,那麼,多說的「就是從惡裏出來的」。這不僅是說「世人都犯了罪」,也是說明為甚麼基督徒在言語上也陷在不誠實的失敗中。 沒有人征服過的世界 雅各說﹕「在我們百體中,舌頭是個罪惡的世界……各類的走獸,飛禽,昆蟲,水族,本來都可以制伏,也已經被人制伏了;惟獨舌頭沒有人能制伏。」(雅各書 3 ﹕ 6 ~ 8 ) 在科學昌明的今日,人的力量幾乎已征服這世界的一切,並幻想征服另一個世界—星球。可是有一個小世界—舌頭,從來沒有被人征服過,人若靠自己的力量也永遠不能征服它。有人能率領百萬大軍,卻不能制伏自己的舌頭。 你若在靈性的經驗上和真理的知識上登峰造極,但沒有勒住舌頭,在言語上仍有過失,也不算完全人。 雖然如此,但我們仍然篤信﹕「靠著那加給我們力量的,凡事都能作。」我們必能像保羅一樣說﹕「感謝神!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——」 言為心聲 言語能代表一個人的心性,他的心性如何,他的話語也如何,甚至從一個人說話的聲調,也能顯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呢! 有一位名心理學家,他能憑著經驗和聽覺能說出那人的性格,一點不差。因此遠近聞名,求教的人很多。 有一天,有一個人想約他談話,先打電話問他甚麼時候有空,想看他,請他判斷他的性格,為人如何。想不到這位心理學家在電話中說﹕「你用不著來,我現在就告訴你吧!」於是一一告訴他,話還未說完,這個求教者嚇得趕快把電話掛斷了,他說得正對呢! 也許你以為奇怪,其實這是很簡單的呢!你聽見一個人說話輕佻,你想他是怎樣的人?一個人說話刻薄,總帶著刺,他又是怎樣的一個人?聲音混濁不清的是那一等人?聲音尖銳的又是誰呢?言語暴戾的呢?…………而溫和的言語是仁愛的最好表現,讓我們自己思想﹕我的心性的表現是甚麼吧!不要自欺,「泉源從一個眼裏能發出甜苦兩樣的水麼?」(雅各書 3 ﹕ 11 ) 有一次,我踫到一個說話不停的人,凡接近他的都怕與他交談。我問一位神的老僕人﹕「為甚麼他的話那麼多呢?」他回答道﹕「你問得正好,在我家鄉禮拜堂的門上,有一塊牌子,上面寫著﹕『一個說得太多的人,是因為他的心靈裏缺少安靜。』」 騎馬術 「若有人在話語上沒有過失,他就是完全人,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。我們若把嚼環放在馬嘴裏,叫牠順服,就能調動牠的全身。」(雅各書 3 ﹕ 2 , 3 )勒住舌頭是極不容易的呢!有點像騎馬,在馬上若不拉好韁繩,便會從馬上跌下來。 因為這樣,頭一次騎馬的時候,我把韁繩拉得緊緊的,可是發現太緊也不行。慢慢地習慣了,正如一個會騎馬的人,他不會放得太鬆,也不會拉得太緊,他知道怎樣操縱自如。 對於說話也有兩種極端﹕一是太鬆—不應該說的話,說得太多。一是太緊—連該說的也不說。 「多言多語,難免有過。」在說話上有了過失,必須用更多的話來解說,掩蓋。於是越說越多,不說不行。你見過嘴巴不停的人嗎? 另一種相反的現象,一句也不說,這種人多半是克己者,以嚴格的律法來約束自己的人,他們以為絕對的嚴肅便是聖潔。其實聖經並非要我們不講話,乃是「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。」(以弗所書 4 ﹕ 29 ) 大衛不是說過這樣的話嗎?「我曾說,我要謹慎我的言行,免得我的舌頭犯罪………我要用嚼環勒住我的口,我默然無聲,連好話也不出口,我的愁苦就發動了。」(詩篇 39 ﹕ 1 , 2 ) 這樣,我們該說甚麼才好呢?「一句話說得合宜,就如同金蘋果在銀網子裏。」(箴言 25 ﹕ 11 )不要太鬆,也不要太緊,要說得「合宜」才是美好。 詩人有一個心願﹕「耶和華我的磐石,我的救贖主阿!願我口中的言語,心中的意念,在你面前蒙悅納。」(詩篇 19 ﹕ 14 ) 我們的言語能在神面前蒙悅納麼?我們能獻上這樣的禱告麼?

Copyrighted